企業(yè)動態(tài)
首頁 / 新聞資訊 / 企業(yè)動態(tài)
在梁家河,習近平當過掃盲班老師(轉載)
1969年1月,不滿16歲的習近平來到陜北梁家河村插隊,在這里度過了七年知青歲月。在村民們印象中,習近平當年住過的窯洞里,炕沿上、鋪蓋上、枕頭邊上,全都是書。
“現(xiàn)在回憶起來,近平他們住的那個窯洞特別溫暖,也特別神奇,就像是知識的寶庫?!焙土暯揭黄饎趧?、生活過的村民武暉回憶。
那時候,武暉很想看看那些書里寫的都是什么,但一開始不敢多翻。倒是習近平首先開口,喊著武暉小名說:“鐵鎖,你喜歡看什么書,就拿去看?!庇龅讲欢?,武暉就問習近平,“無論問什么,近平都很耐心地教給我”。
科普讀物《十萬個為什么》、史書《三國志》、高爾基的《母親》、肖洛霍夫的《靜靜的頓河》……武暉對知識的渴望觸動了習近平,他琢磨著做點什么,幫鄉(xiāng)親們學點文化。
當時村里人大多數(shù)不識字,這個提議得到了擁護,掃盲班很快就辦起來了。習近平跟大家約定,晚飯后和下雨不出工的時候,就是掃盲班的上課時間。
《習近平扶貧故事》一書記錄了當時的教學細節(jié):沒有教學工具,習近平就自己抄寫漢字卡片。一二三四、東南西北、前后左右、男女老少……從最簡單、最常用、最基礎的漢字教起,等大家有了一些底子,他再教稍微復雜點的字。除了教大家識字,習近平還給鄉(xiāng)親們說古今。家事國事天下事,他講得深入淺出,大家聽得輕松愉快。
幾十年后,村民張衛(wèi)龐還記得當年的學習感受:
“我最愛聽近平講故事,我是個大老粗,啥都不懂,也沒看過啥書,就會瞪著眼睛聽他講,一聽就是大半晌,當時就覺得他講的故事太有意思啦!”
“在當時,與周圍的其他村相比,梁家河的村民文化素質要高一些,識字的人也要多很多?!贝迕裢鯌椘交貞洝?/span>
黨的十八大以來,為了“扶智”,習近平總書記深入調研、深刻思考——
他輾轉3個多小時來到大山深處的重慶石柱縣中益鄉(xiāng)小學,了解教育扶貧落實情況;
他要求“不斷提高教師待遇,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、熱心從教”;
他叮囑年輕教師“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奮進者、教育扶貧的先行者、學生成長的引導者”……
“現(xiàn)在回憶起來,近平他們住的那個窯洞特別溫暖,也特別神奇,就像是知識的寶庫?!焙土暯揭黄饎趧?、生活過的村民武暉回憶。
那時候,武暉很想看看那些書里寫的都是什么,但一開始不敢多翻。倒是習近平首先開口,喊著武暉小名說:“鐵鎖,你喜歡看什么書,就拿去看?!庇龅讲欢?,武暉就問習近平,“無論問什么,近平都很耐心地教給我”。
科普讀物《十萬個為什么》、史書《三國志》、高爾基的《母親》、肖洛霍夫的《靜靜的頓河》……武暉對知識的渴望觸動了習近平,他琢磨著做點什么,幫鄉(xiāng)親們學點文化。
△梁家河村知青舊址外景(2015年2月13日攝)
一天,大隊黨支部開會,習近平正式提議:“咱們村,像武暉這樣想學習的人可多呢。年輕人如果不識字、不學習,以后是沒有出路的。我辦一個掃盲班,把大家組織起來學習吧!”當時村里人大多數(shù)不識字,這個提議得到了擁護,掃盲班很快就辦起來了。習近平跟大家約定,晚飯后和下雨不出工的時候,就是掃盲班的上課時間。
《習近平扶貧故事》一書記錄了當時的教學細節(jié):沒有教學工具,習近平就自己抄寫漢字卡片。一二三四、東南西北、前后左右、男女老少……從最簡單、最常用、最基礎的漢字教起,等大家有了一些底子,他再教稍微復雜點的字。除了教大家識字,習近平還給鄉(xiāng)親們說古今。家事國事天下事,他講得深入淺出,大家聽得輕松愉快。
幾十年后,村民張衛(wèi)龐還記得當年的學習感受:
“我最愛聽近平講故事,我是個大老粗,啥都不懂,也沒看過啥書,就會瞪著眼睛聽他講,一聽就是大半晌,當時就覺得他講的故事太有意思啦!”
“在當時,與周圍的其他村相比,梁家河的村民文化素質要高一些,識字的人也要多很多?!贝迕裢鯌椘交貞洝?/span>
△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桿洞鄉(xiāng)中心校的孩子們在合影(2019年3月14日攝)
“擺脫貧困首要并不是擺脫物質的貧困,而是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。”習近平總書記認為,脫貧致富不僅要注意富口袋,更要注意富腦袋。這是中國反貧困斗爭的題中之義,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數(shù)十年如一日所堅持的扶貧良方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為了“扶智”,習近平總書記深入調研、深刻思考——
他輾轉3個多小時來到大山深處的重慶石柱縣中益鄉(xiāng)小學,了解教育扶貧落實情況;
他要求“不斷提高教師待遇,讓廣大教師安心從教、熱心從教”;
他叮囑年輕教師“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奮進者、教育扶貧的先行者、學生成長的引導者”……
時光荏苒,撫今追昔。教育扶貧為中國帶來了巨變和希望。今日之中國,基礎教育歷史性地解決了“有學上”問題,數(shù)以百萬計的貧困家庭有了第一代大學生……越來越多的貧困學子順利完成學業(yè),用自身的奮斗打破貧困局面,打開了更廣闊的天地。
本文轉載自黨史教育公眾號